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如何推进?

2022-05-10

 

本刊记者/贺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意味着将以县域为载体推进城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

 

5月9日晚,围绕“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国区域发展新的发力点?”这一话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了一场中国乡村大讲堂·政策对话。

 

这场对话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主持,他表示,在当前比较特殊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是重大的政策性决策,是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乡村振兴不能一直在乡村里找方案,新型城镇化、逆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我把这三个东西看成推进现代化的最大公约数,意见是这三个问题的融合。”

 

城镇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数十年实践,大量农民走出乡村,在城市就业,却受限于户籍制度,并没能在城市真正“安家”,县域城镇化实际上是对城镇化的合理调整。

 

独立经济学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认为,推进县城城镇化不能将县城大城市化、样本化、高标准化,这样会导致大量资源闲置和浪费。真正紧缺的是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收入水平相当的公共服务的适度提高。要给县城提供更好的,适合进城农民的公共服务,比如基本的医疗和公共教育服务,通过互联网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

 

除了公共服务,产业也是县域城镇化的重点。中国人民大学原二级教授温铁军认为,只有把产业留在县域,才能让农民得到长期财产性收入的机会,才有可能为下一个百年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作出必要的政策安排。在他看来,推动县域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两化结合,未必一定要像过去那样目标放在县级城关镇,而是可以鼓励就地城镇化。只有城乡双向互动融合才能推动县域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未必非得强调只有县级城关镇推进城镇化才是城镇化。

 

“减少人口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农民减少就要靠城镇化,但是要警惕城镇化过程中引起的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人口的减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针对乡村振兴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乡村振兴要靠外力推动,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二是要靠产业多元化,三是要靠多元化投入机制,单靠财政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搞农村工作的人千万不要浪漫主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刘守英认为,中国目前实际上进入城乡融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就是城市化率、要素的流动和整个城乡之间关系的调整。“乡村振兴是一场系统化的改造,需要人、地、村、业的重构,重构之后整个乡村的状况就会有根本的好转,那时再谈返乡、谈诗和远方。”

 

值班编辑: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