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水总会退的,我们总会过这一关

社会新闻
2021-07-25

没什么比‘面有积水,过不去,赶紧掉头更重要


被困居民搭乘志愿者的铲车离开积水区。

本刊记者/邱慧

这场超过了中国本土气象站所有记录的强降雨让郑州遭受严重内涝。没水没电没信号,7月21日我到达这里时,这个坐拥500亿“海绵城市”项目的郑州俨然成了一座“信息孤岛”。
举目望去,被水浸泡过的车辆像垃圾一般散落在马路上;一些商店自己有发电机,暂时能解决客人的用餐,却解决不了因为没信号扫不了付款的尴尬。
暴雨来得特别猛烈,留给人们反应的时间不多,劫后余生的人们狼狈不堪,有的人穿着浴袍走在街上,有的人穿着发馊的T恤外出采购饮用水,有的人在闷热的天气里干啃饼干充饥……
当然,这些和灾难造成的死伤相比,都不算什么。
郑州东站,这座每小时最多能发送旅客7400人的大站在暴雨袭击后按下了暂停键。
来往的列车紧急停运了。王大姐从北京出发,想赶在水灾来临前回到老家洛阳,然而,她先是被临时搁置在邯郸站,之后的那趟列车只把她和孩子送到郑州,车就返回了始发地。
7月19日晚,倾盆暴雨先是让临近东站的路面积了水,水越积越深,淹到了郑州东站的一层。我问她,为什么不找个落脚的酒店?她说,我找了,那个酒店距离东站也就500多米,可是马路上的积水很快没过了肚子,还一直迅速上涨,就没给她穿过马路的机会。

7月20日,去往对面宾馆的路被水淹没了,王大姐只能跟儿子在东站度过惊魂一夜。

太吓人了!王大姐和一众滞留的旅客赶紧跑上二楼的候车厅。那天晚上,他们听着楼下哗啦啦的水流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东站的过客们,不得不在这儿待了一天,然后变成两天、三天,或许还要更久。王大姐把之后三天的车票全都买了,等一天是一天。“这车总要开,这边(郑州)总会过这关的。”她对我说。
我是7月21日一早从北京出发的。那天,开往郑州的列车大面积取消了,但万幸的是我选的这一趟高铁在经历了晚点之后,最终还是到达了目的地。
到达东站时,那里的积水基本已经被抽排完毕,通道漆黑,电梯停运,被滞留的乘客狼狈地坐卧在不同的角落,行李当枕头,衣服、鞋子沾染着散发着下水道气味的淤泥。
有人在雨中奔跑时衣服淋透,只能换上包里那套图案夸张的睡衣,在人群中来回蹿。这个时候,也没人去苛责那个只裹着纯白睡袍的姑娘为何在公共场合也不注意一点。有位乘客指着她跟我说,“你看,她都能弄到浴袍了,也能暖和点。”

郑州东站被淹没的第二天,滞留的旅客穿着浴袍御寒。
矿泉水、泡面、拖鞋一夜之间成了大小商店的热销品。一家位于闹市区的大型超市里,成人拖鞋库存在一天内全部售罄,营业员甚至来不及统计这批货究竟有多少。抢不到拖鞋的人,就干脆去宾馆拿了一次性拖鞋来穿——到处是或深或浅的积水,也只有拖鞋才能应付这种窘境。
红绿灯也都失效了,路面上被冲泡的车辆肆意地散落在马路上,被冲掉的半个车牌流落在道路一侧的花坛边,无人认领。逆行的、随意掉头的、随意停车的……在混乱当下,没什么比“前面有积水,过不去,赶紧掉头”更重要。
出了东站,我的手机信号开始变弱,此后信号时有时无。付钱扫码、出行导航等等,这些在停摆的郑州全都失灵了。
受暴雨的影响,郑州全市的公交车停运,多家网约车平台也暂停服务。道路两侧聚集着人群,挨个问询来往的司机能否送自己去目的地,价格谈拢后就上车。
有些人开着车在东站附近转悠,不要钱,义务载客去附近找酒店。我看到一辆七座商务车,司机是一位大姐,她扯着嗓子大喊,“谁需要找酒店,我带你们去找。”我满怀希望地走上前跟她沟通,询问能否以付费的方式载我去郑大一附院,那是郑州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没等我说完,她就拒绝我了,明确跟我强调,自己不收费。她解释说,附近的加油站关闭了,她的车油量不多,只够在附近转悠;市区多处都因为积水封了路,一旦走远,就可能回不来了。
只能作罢。这时,有需要付费的司机停下来与我沟通,但他在听到目的地后同样拒绝了我,“这会儿给我多少钱,我都不能冒这个险。”

7月23日下午,郑州市京广北路隧道,数辆被淹的车辆在等待打捞。

没网、没电、没信号、没车,绝望的我一屁股坐地上,和其他滞留东站的旅客一样。

一位大姐主动靠近我,为我指条“明路”:在三楼的进站口处有志愿者在发放物资,吃的、喝的都可以领。她催促我赶紧去,免得发完了。等我起身离开,热心的大姐还不放心地叮嘱:从这里左转再上楼……是左边不是右边,别走错了。
我走上三楼,沿途都是睡在大小包裹旁的人。年轻人自发围成一圈,打起了扑克。他们互相不认识,只是在这个没有网络的时刻彼此靠近了。他们的旁边,仅有的一个电源被接上了插排,6个手机同时在充电——在这个时候,手机满电就是安全感。
21日下午,我得知,在金水东路段,救援人员正在紧张地救助被困的居民。
去往金水东路不是很顺利,南北东三个方向的车汇集在同一条主干道——金水路上,只能靠着现场交警的指挥和市政部门的人疏散。
交通瘫痪了,只能步行。从金水路通向金水东路大约有5公里左右,需要穿过两处积水区域。有人把共享单车作为在水里行走的“拐杖”,也有人干脆骑上电动车,把油门扭到最大,从水里冲过来。
金水东路的积水没过了我的膝盖,接近了大腿中部。一位年轻的女士推着自行车,车筐里装着方便面、苏打饼干等储备的干粮。她需要穿过这片内涝严重路段,才能回家。走到积水中段,她不再敢往前走了。自行车前轮已经被水淹没,她只能站在稍高的位置,扶着车等待着沿途能停下来捎上她的救援队伍。

铲车的师傅说,想着自己能出把力,就开着铲车来了。
沿途的越野车辆加速驶过时,激起的水浪容易让人站不稳。我慢慢往前挪步,踉跄之间,一个男生转身对我伸手,意是让我找个支点。出于礼貌,我拉住了他的书包背带。
聊天中得知,男生在上大二。刚放暑假时,他和他的上百名校友都选择留校学习数学建模,为保研做准备。郑州的暴雨将他们都困在学校里,积水就在宿舍外不远处。
学校不让他们随意出校门,但临时接水点太远,他只好偷偷离校去买一桶4.5L的矿泉水,再拎回学校。不过谈话之间他很乐观,说自己在被困的几天里,并不害怕,“水总会退的,还有这么多人在对我们救援。”
这位男生高高瘦瘦的,当汽车行驶过来激起水浪,他就侧身站到前面,阻挡水浪。我想留个他的联系方式,询问学校其他学生的情况,他摆摆手说,等接到你电话的时候,应该一切都正常了。

我又问他姓名,劳他护送了一公里,知晓姓名再加以感谢,似乎没什么不妥,但他还是摆手:“辅导员不知道我出来,我得低调。”
我回头再看看那位被积水困住的年轻女士,她没有拦到救援人员,但一位过路的车主停了下来,帮她把自行车放进后备箱,载着她冲过了积水区。

她回家了。

摄影:本刊记者 邱慧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