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荐 |以慈善的角度看中国

公益观察
2021-06-09


《中国慈善家》2021年第3期
2021年6月10日上市

就在我们忙着出刊的时候,一本女性刊物的“影响力之夜”成为网络热搜。
除了吸引眼球、带来话题的当红明星,也有本刊曾经采访或即将采访的女性精英,比如入围《中国慈善家》2020年度人物的华熙集团董事长赵燕,刚刚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与吕振亚社长对话的邓亚萍女士。
经历了疫情风暴,各行各业终于有复苏的迹象。时尚圈也好,互联网行业也罢,大大小小的会议论坛渐次登场,甚至不时爆出劲爆话题。这不就是我们渴望回归的生活常态吗?
时尚杂志负责美丽,商业杂志讲好商业故事……而我们,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慈善类期刊,则以慈善为视角观察、报道当下中国。
慈善人物是我们的第一落点。慈善家、公益践行者、明星公益大使,他们都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一些社会热点、痛点是公益慈善存在的价值,也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无论是村医、卡嫂,抑或是追星者、沉溺游戏者、死亡“亲历者”,这些“他人之痛”其实都与你我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社会的病灶。公益慈善不仅仅是扶贫济困那么简单,它关注整个社会,从表层到肌理。
除此之外,业界话题、从业者的思考也不可或缺。比如,年逾七旬的曹德旺先生为何心系教育,他投资百亿兴建的将会是怎样一所大学?沈德咏先生再次给本刊赐稿,用万字长文细思医学伦理的嬗变。
文化、人文才是这本刊物的终极目标。如同本期封面人物陈一丹先生所追求的,公益、教育不过是手段,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的一点点改变和进步才是根本目标。一本书、一部电影都会带给我们关于时代的更多思考,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幸福这一话题的思考。
如此看来,公益慈善既是一个相对狭小的视角,相比商业、时尚甚至不那么热闹,但同时它也可以带来宽阔的视野,从这里看到整个社会和时代。
160页不多,但值得您细细品阅。
封面故事
陈一丹:心中两条河
本刊记者/程昕明


这个年届五十的男人心中奔腾着两条河:公益与教育。



对话陈一丹:人生一直在路上
本刊记者/程昕明


人生一直在路上,何来退休?



人物
肖诗坚:关于乡村教育的五百种想象
本刊记者/樊朔


在这场乡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她面临着理想与现实、全人教育与应试教育、体制支持和制度束缚之间无数次的冲突与妥协。



谭晶:成为母亲
本刊记者/吴可言


她开始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易,也开始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打量社会。



痛仰乐队:摇滚也公益
本刊记者/邱慧


做公益的人最酷。



社会
饭圈阴谋
本刊记者/温如军


在这个选秀节目中,短短6个小时里,仅一位选手的后援会集资就达到487万元。这个节目平均每小时募集到80万元,参与人数逾2.5万人,无论是金额还是参与人数,都远远超越社会上大病求助的资金募集速度和规模。



一位疼痛科医生决定给自己办葬礼
本刊记者/万小军


我就是要把死亡拉近,告诉大家死亡和你有密切关系,它可能随时来找你。



图片故事
你今天吃妈妈做的饭了吗?
文/本刊记者 樊朔 摄影/Gregg Sagel


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孩子的饮食正从家庭自制饭菜转向超加工的包装食品。



焦点
地下城里的少年
本刊记者/樊朔


深陷网游《地下城与勇士》之中,他的世界开始充满欺瞒和算计,以及难以抑止的暴力。



一场关于国学的骗局
本刊记者/温如军


这所“中国国学院大学”在全国开设了70家分支机构,招摇撞骗十余载,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



业界
福耀科技大学,
将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本刊记者/贺斌


学校成为公益财产,由社会所有,社会治理,应成为教育改革未来的趋势。



儿童主任来了之后
本刊记者/万小军


这些孩子也和三年前不一样了。



观点
从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修改看医学伦理的演变
文/沈德咏


笔者所关注的重点,是新的医学伦理该如何指导医疗行为、如何规范医患关系,以及如何关照医疗的结果。显然,在新的医学伦理视野中,医生和医疗机构不再是医疗事务唯一的主导者,患者的意思自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医疗行为及其结果。“卫生”仍然是医学伦理的核心,但新的医学伦理并不排斥“助死”的功能。



专栏
“躺平”是青年之忧,也是时代之痛
文/郜晓文


以“躺平”回应“内卷”,像是新一代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人文
为什么我们总是与幸福背道而驰
文/荣筱箐


幸福学的火爆,彰显我们空前的精神危机。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