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3-13
中国慈善家 · 2025-03-13
最近,国内大厂们似乎正刮起一阵反内卷风。
反起内卷时,大厂们也和当年竞相996一样卷。这边大疆开启“不准加班”运动,强制员工晚上9点必须下班;那边美的规定18:20后不允许有人还在公司加班,“一到下班时间,HR就开始挨着部门催促大家抓紧时间下班。”
还有消息称,海尔要求员工“强制双休”,周六不准来公司,食堂也不提供饭食,特殊情况需要加班的,必须提前一周审批。事后,海尔虽然否认了这一消息,但还是表态“坚决抵制无效加班,反对形式化出勤”。
一时间,原本是福报的996成了众矢之的。
01
2016年,58同城被曝强制员工“早9点到晚9点,一周上6天班”,开了996 的先河,但话题还远未出圈。
2019年,经马云的调侃,996成了那一年的年度热词,热度直冲霄汉,2025年仍余音绕梁。
时至今日,无论出于事实层面,还是政治正确,恐怕已没有什么人还会去全盘维护996的合法性。
996错在哪?
相比互联网上充满戾气的“劳资冲突论”,996最核心的破绽其实在于其“强制性”。
加班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一个工厂接了一单急活,一个记者要赶着时间将稿子发出去,一个服务窗口机构遇到应急情况,这些偶发情况都需要加班。
也有一些个人化的情况。比如一位苦逼的年轻人,想结婚但很缺钱,他为了加班费积极主动地把部门里的加班都揽过去。你把加班的机会让给他,他还会感激你。
但互联网公司的996却将加班制度化、长期化、全员化、运动化、强制化,反而违背了加班的初始意义:是“加”不是“班”。
如果原本的班就是996,那还叫什么加班。
以此而言,最近这些制造业大厂的“反内卷运动”似乎堕入了另外一个极端,也是“制度化、长期化、全员化、运动化、强制化”。
如果真能执行下去也就罢了。但问题是,有些班是必须要加的,不加整个体系可能就根本运行不下去,你非要强制要求“18:20后不允许上班”,那么最可能发生的结果是,这只是一阵风,一阵形式主义的风,等表演完了,过一段时间故态复萌,该加的班还得加。
02
打工人(牛马、社畜)最关心的是,会不会该加的班一点都没少,但加班费反而没了。
身在局中的打工人心里明白,现在都可以移动办公了,回家之后仍然可能随时遭到领导的“在线督导”,微信工作群里信息不断,你不理就@你,再不理一个夺命追魂call就跟了过来。
有一种加班,叫没有加班费的居家加班。
在2019年那一波的996讨论中,民愤最大的远不是互联网大厂式的加班,这甚至被视作“良心加班”,而作为对立面的,则是不给加班费的“黑心加班”。
这就像当年富士康事件发生后,很多打工人在愤怒之余,才发现自己工厂的福利待遇还远不如富士康。
即使是身在互联网大厂的打工人,996对他们当然构成了一种摧残,但很多案例表明,当大厂真的出于“安抚民心”或“业务调整”的原因减少员工的加班量时,打工人又陷入一种新的不安:我被降薪了。
在很多大厂打工人心目中,所谓的年收入“总包”,已经将996的加班费用预先考虑进去了。
对于一些功成名就、吃到整段时代红利的中年员工而言,他们对加班和996的态度是更为反感的;但对于那些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加班和上学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帮助他们突破阶层的利器。
03
996声名狼藉,没有任何为它辩护的理由。
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之下,真的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方式拨乱反正么?
我觉得是没有。如以上所说,目前(制造业)大厂所谓的反内卷浪潮虽然看似痛快,但未必能够持久。
这里有两个短期内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
其一,就目前的经济形势看,就业市场仍然趋紧,内卷界有句名言,“你不愿意干,有的是人愿意干”。
即使几个头部大厂真诚地在反内卷,那更大数量的非头部企业呢?也能靠这种真诚来解决问题么?
经济形势不彻底转好,劳动力市场不恢复到“供不应求”的状况,内卷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这两天还有一则新闻,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约谈沃尔玛。沃尔玛被约谈的原因,是其要求一些中国供应商大幅降价,企图将美对华加征关税的负担转嫁给中国供应商和中国消费者。
在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的情境之下,企业又如何有财力改善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呢?
其二,即使在经济形势不错的年头,如果企业订单不断上升,很多国内企业也更倾向于“让员工加班”,而不是“招人”。
这似乎很让人费解。毕竟,加班不仅要给加班费,有些时候甚至是要按两倍执行的,企业为何宁愿付出两倍加班费,也不愿用“一倍的钱”招募新员工呢?
这其中的奥义在于,企业的社保负担太重,尤其是对于那些足额交纳社保的大型企业而言,社保构成了一大笔招人的固定成本,企业为一名员工薪资承担的总成本,有时甚至超过了到手收入的一倍。
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这笔账,才使得企业宁愿让员工加班,也不愿意多招人。
打个比方,互联网大厂让一名员工996,多承担一倍工作量,只需要多付出50%的薪资成本,员工本人可能就欢天喜地;但招人呢,就是100%。
再补充一则最近的新闻,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外卖巨头承诺为外卖小哥交社保。这当然是一个善政,但这会不会导致相关企业为了降低招新人社保成本,明里暗里鼓励骑手加班,可以拭目以待。
道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如果我们但凡碰见经济社会问题,就大谈道德而避谈真实的经济逻辑,那么,这个所谓的道德就有可能逐步沦为伪善与虚应故事。
04
目力所及,对中国式996最尖锐有力的批评是:哪怕这家企业声称自由加班,只鼓励不强制,但在实践中,不主动加班的人就会被慢慢边缘化,甚至被优化被淘汰。
这可能是中国式加班文化最难解决的痼疾。
这可能需要职场文化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但这一变革同样不能是强制性的,强制性意味无法持久,意味着破坏真实的经济逻辑。
这场变革可能至少需要以下两个先决条件。
其一,如以上所提及的,劳动力市场至少应当是供需平衡的。只有供需大体平衡,劳动者才有根本上的博弈能力。
这不仅需要一个万物竞发的创业环境,也需要一个鼓励企业招募新员工的制度环境。
其二,每个劳动者的需求千人千面,制度设计应当保有充分的弹性,为那些在人生某个阶段特别渴求现金流的人提供出口。
在有些发达国家,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一人打几份工,也就是说,可能任何一份具体的工作都不会允许你996,但如果你有这个财务需要,你可以通过几份工作的“叠加”实现996。
这样做的好处是,员工不会为了钱,而在一个企业内部过度进行加班竞争。而企业呢,如果在某个季节、某个时间段特别需要“加班”,他们也可以通过“临时员工”来解决劳动力问题。
但这就需要一个高度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借用国内的语境就是,需要一个对灵活就业高度友好的就业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组合:一份固定工作,外加一份或几份灵活就业;没有固定工作,几份灵活就业;某个时间段只有一份工作,某个时间段几份工作。
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灵活就业正走向“过度正规化”,这当然对一些劳动者构成一种保障,但也同时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弹性。
职场内卷与996的兴起,映射了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很多待解矛盾,如果不立足于解决这些内在矛盾,只是试图通过一场引人瞩目的运动毕其功于一役,那么,这场运动必然会滑向作秀与豪言空话。
(作者系作家,著有《弃长安》《入关》《崖山》等)
作者:张明扬
图片来源:IC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