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1-02
中国慈善家 · 2025-01-02
前言
1994年,《人民日报》发表《为慈善正名》,让“慈善”二字重返公众视野。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与公益慈善电光火石般相遇交集,注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借助互联网完成善举,在今天看来,似是水到渠成,在当时却是摸索着前行。30年来,互联网与公益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作用。公益沿着互联网的轨迹,融入更多人的日常;互联网也将公益慈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价值观。
正如陈一丹在《中国互联网公益》一书中写到的,“互联网公益所温暖的,还是人心”。我们回顾这一年互联网公益的多方探索和努力、成果与经验,也不回避争议和不足,以期待未来,善意能通过互联网温暖更多的人和事。
年度焦点
《慈善法》修改为互联网公益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9月5日,首次完成修改的《慈善法》正式实施,新修订的3个配套法规也同步出台。
其中,《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出台后,此前备受争议的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将由民政部指定。10月,民政部开展遴选工作;12月26日,民政部正式指定水滴筹、轻松筹、暖心惠民三家平台为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平台的责任和权利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平台应当查验求助信息的真实性、承担捐助资金拨付审核责任,同时平台可以根据保本或者微利的原则收取合理费用。
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前出现个人求助争议事件时,权责不清的问题。对平台而言,权利有了保障,责任也更大了。
在新修订的《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中,要求“慈善组织开展的每一项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单独备案,不得合并备案,不得用同一个募捐备案编号开展多项公开募捐活动”。
此前,不少公益机构把同一备案号用于多个公益项目,或同时在多个互联网募捐平台上线,不利于有效监管,公众也难以通过一个页面了解到项目准确、完整的信息。新规提高备案要求,短期可能带来不便,但长期来说,也将倒逼公益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或是向有更高要求的公募机构转型。对互联网募捐平台来说,筹款中的项目将更加透明,用户捐赠时也可以更放心。
法治的进步,为互联网公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做了回应。以法促善,依法行善,互联网公益的长远发展也将受益于此。
推荐阅读:郑功成:以法治力量促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走过10年的99公益日,更名为久久公益节。名称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倡导,长长久久做公益,而规则的改动则是这种倡导的具象化。
最大的改动在于,腾讯拿出的4亿元配捐和激励金中,用于行业激励的额度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设置5大激励类型、13个激励点,衡量周期覆盖全年,鼓励机构重视日常运营及公益倡导。
规则调整后,激励标准更加多元化,看上去似乎更复杂了,但好处是机构很难再通过单一标准获得超大额配捐,客观上引导了机构由 “KPI式”公益向多元发展的公益转变。机构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做自己擅长的,如传播倡导、线下活动、捐赠人维护等,从而拿到相应激励。
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本应是丰富且多样的,规则的变动也是用心良苦。
从实际效果来看,持续十天的久久公益节互动人次突破7亿,捐款人次近4600万。捐款人次和筹款额下降不少。不过在平台已经不唯筹款论、且配捐覆盖全年的大前提下,公益生态的健康度似乎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指标。
规则的改变只是一个开始,效果也有待时日来观察和验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长长久久做公益,既是腾讯公益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机构、对捐赠人的期待,更是对行业发展的美好愿望。
背靠抖音,已上线3年的字节跳动公益平台,在今年找准了自己的发力点——内容公益,汇聚平台上有公益热情的创作者,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生活服务等多种场景,以项目探访、参与体验、捐赠支持等形式发布优质内容,提升公益透明度,助力公益内容传播。
与过去注重培养机构创作者不同,今年“DOU爱公益日”直接与已有相当粉丝量的达人合作,做出了内容公益的标杆案例。
抖音摄影创作者@良田 探访白血病患儿,互动过程中他发现,正接受化疗的女孩萱萱总是因为光头而自卑。为安慰和鼓励萱萱,良田随即给自己剃了个光头。两条记录视频发布后,点赞量迅速超过百万次,上万网友在评论区“陪一个光头”。而良田发起的一起捐,有超过10万人次参与,捐款超过200万。
健身创作者@花小龙 陪伴听障孩子的一条视频也带动了近20万人次为“爱的分贝聋儿救助”捐出近370万元。
如此惊人的效果,除了达人本身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也得益于平台的一起捐功能。据悉,今年“DOU爱公益日”共有60余位创作者通过公益内容创作发起了一起捐。
依靠高粉达人一起捐,短时间带来大量筹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公益机构是否能将善款善用,更好地惠及受益人并及时反馈;平台创作者是否能长期关注该项目或议题,将是这种模式能否健康和持续运行的关键。
阿里95公益周今年已迈入第八届。
今年的95公益周,阿里不卷数据了,而是利用阿里大生态丰富的场景和用户资源,不断拓宽公众参与公益的渠道与方式。淘宝、天猫、高德、饿了么、菜鸟等20多个业务从自身场景特色出发,带动用户参与公益,为优质公益项目筹款,如淘宝公益宝贝、饿了么爱心商家、高德绿色出行等。用户在使用阿里系产品时,可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公益无处不在。
对阿里人来说,将公益的考量纳入产品设计和运营之中,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也是在这样的土壤中,诞生了公益宝贝、蚂蚁森林等互联网公益标杆产品,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也为公益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如今年阿里通义利用其大模型的服务能力,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同推出国内首个孤独症儿童AI绘本工具“追星星的AI”;夸克根据自身优势和用户群体特征,在乡村教育、网络反诈等领域积极探索等等。也期待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公益宝贝、蚂蚁森林这样的老牌项目能够长青、常新,为互联网公益带来新的故事与可能性。
在现有的29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中,由互联网企业作为运营主体的占到10家。其中,腾讯公益、阿里巴巴公益、支付宝公益、字节跳动公益、微公益、bilibili公益等积极参与行业建设,利用自身优势,为公益行业带来一些增量,而包括360公益、携程公益在内的少数几家互联网企业公益部门似乎已进入停滞状态。
携程APP上“携程公益”页面显示平台累计收到捐款仅4万余元,仅有3个项目在筹款中;积分捐赠显示用户捐出142万多分,但两个积分捐赠项目目前均显示已完成。页面广告图“携手做慈善 传播真善美”还停留在第七个中华慈善日,也就是2022年。公益成果广播一栏,中华慈善日为空白页,樱“援”武汉、“与你童聚 爱不孤独”也已是2020年、2019年的项目。
2019年,携程20周年庆上,CEO孙洁宣布创建 “国内首家实现弱势群体旅行梦想的公益平台”,实现 “互联网+公益+旅行” 资助模式,似乎随2021年携程公益加入第三批互联网公募平台而不了了之了。
同为第三批入选的360公益平台,筹款中的项目比较多,但无论是捐款用户、还是公益机构,都显示出很低的活跃度。大部分项目筹款额都在几百到几千不等,且没有项目进展。其中,筹款额最高的一个项目,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移童画梦-关注器官移植儿童”,自2022年6月7日发起,截至2024年底,筹款额不足5万元,捐款记录显示整个2024年只有5人次捐款。
尽管《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并未对平台运营的健康度、活跃度有要求,但拿到资质,然后躺平敷衍了事,似乎并不是一家有责任的企业应有的作为。
今年,《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出圈,带火了山西、河北等地的古建景点,也提升了公众对中国古建筑的认知与保护。
《2024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游戏用户规模已达6.74亿。游戏与公益的结合无疑有着巨大的想象力和空间。
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国内游戏厂商、赛事、俱乐部等,有意或无意,在公益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和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游戏+公益模式:
有游戏内消费场景的结合,简单直接。如玩家进行公益捐赠,可免费获得特定主题皮肤;或游戏厂商售卖公益皮肤,销售额捐赠给公益项目。
有玩家自发的公益行动,热血高能。如《原神》发布新角色迪希雅预告片,受迪希雅帮助沙漠中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启发,一众玩家涌向“希望工程”,捐出将近900万。
有在游戏中植入公益场景或任务,引导玩家关注公益议题,润物细无声。如《和平精英》在地图中植入动物科普户外展场景,玩家在跑图途中可以阅读、互动,从而了解珍稀物种保护。
游戏赛事与公益结合、电竞选手参与公益,也已成为常规操作。在12月刚刚举办的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公益邀请赛上,主办方制定了一个规则,选手每释放1次金克丝“大火箭”,主办方就捐出1万元,支持欠发达地区学校建造球场。最终几位明星选手同台竞技,靠打游戏募得了37万元公益捐赠。
如何在游戏与公益之间打通一条充满创意和善意的通道,释放更大的能量,还有待更多的探索,但好在已经有人在做了。
推荐阅读:《他们玩着玩着,就把公益做了》
受极端气候影响,2024年多地遭遇罕见暴雨及其他灾害,多家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及时响应,在应急救灾方面积极行动。
阿里联合盒马、天猫超市、菜鸟等团队,向发生灾害的广东梅州、浙江桐庐、湖南华容、湖北襄州、贵州镇远等9省17区县市展开紧急救灾工作。其中,为援助湖南水灾灾区,阿里累计送达35万件应急物资,更在湖南永顺派出乡村特派员刘寒前往一线,沟通联络、调配物资。
超强台风“摩羯”对海南、广东部分地区造成重大损失后,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宣布捐赠500万元人民币,联合公益机构,支持受灾严重的地区的道路清障、校园修缮等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同样面对“摩羯”的袭击,滴滴派出公益救援队共计13名队员,奔赴广东省徐闻县,投入台风一线的救援和服务,完成10.8公里道路的清障工作。滴滴公益救援队是2021年滴滴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壹基金共建的救援队,成员都是网约车行业司机和滴滴员工。
捐钱、送物资、救援,既解决了灾区的燃眉之急,也为灾后重建打好了基础。而在关键时刻的积极作为,不仅展现了互联网企业的资源调配能力,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如今,中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8亿。数字无障碍建设,越来越成为众多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共同努力的方向。
如滴滴在提供大众打车服务的服务上,加入助老打车、无障碍车等面向弱势和小众群体的特色服务。
高德继推出方便轮椅出行的无障碍导航地图后,又在今年推出视障导航和听障信息指引,进一步辅助更多残障群体出行。
饿了么开发方便听障骑手接单、送单的系统,让听障人士也有机会在平台上谋得一个相对体面的工作和一份收入。
这些在主业之上的细微考量,虽然体量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社会上的多元群体更平等、方便地获取和使用数字资源。对平台来说,这些举措,既服务于商业也反哺商业,毕竟平台多一份用心,用户就多一份忠诚。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第十个99公益日,第一个久久公益节,但少有人关注的是,今年腾讯公益发起一起捐也有10年了。
2014年,移动端开始成为主流捐款渠道,当年8月,腾讯公益联合微信平台推出“一起捐”,赋予社交网络募捐功能,个人可以为公益项目发起一定数额爱心筹款,通过朋友圈传播募捐。
如今,一起捐早已成为公益机构进行筹款动员和公益倡导的有力工具。腾讯公益也利用名人效应,如邀请莫言、黄晓明等发起一起捐,持续推动和吸引更多人参与公益捐赠。而微公益、字节跳动公益等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也相继上线了一起捐。
不过,相比于国外的“捐赠圈”,一起捐在国内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更多地体现在“撒出去”上,即把公益项目推给更多人。但怎么“收回来”,让一起捐的用户形成更具有粘性的社群和同温层,仍然缺少很好的途径和案例。跟着名人明星、意见领袖一起捐的用户,在一次捐款之后也许会收到项目进展反馈,但他们相互之间、与发起人之间,不再有更多的交流或更深的联系。
而如何赋予一起捐更深、更可持续的社交属性,撒出去的同时也能收回来,也许是各个平台的一起捐未来值得考量和进化的方向。
2014年,“冰桶挑战”火爆全球,在中国也风靡一时,众多知名企业家、名人明星参与,把包括渐冻症在内的罕见带入公众视野。此后,冰桶挑战在中国的发起方之一,瓷娃娃中心的创始人王奕鸥,以BTTZ为首字母,创立了病痛挑战基金会。
10年后,病痛挑战基金会再次发起冰桶挑战,玩法不变,在网络平台点名接力,被点到的人要么往头上浇一桶冰水,要么捐款。今年,果壳CEO姬十三、华大基因CEO尹烨、微博CEO王高飞、导演陆川、演员韩庚、歌手龚琳娜、前主持人张泉灵、歌手老狼等各界人士纷纷应战。
然而10年后的冰桶挑战,却未能重掀热潮,仅在部分圈子内有一定声量。
一方面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10年前,罕见病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今,公众对罕见病的关注和认知大幅提升,关注也更加日常化。
另一方面,10年间很多事已经改变。比如当年的意见领袖们,已不似当年青春热血;比如微博已不再是话题发酵的唯一场域;比如社会不同圈层的分化更加明显,人们越来越难以对同一件事产生共识。
把冰桶挑战视为一次公益的怀旧与重温,也许更为恰当。变化的事很多,不变的是公益人那份努力改变现状、为罕见病群体争取更多生存发展空间的初心。
编者注:
经过十多年发展,互联网公益已经成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最大的增长极,也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着行业生态。到今天,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已发展至29家之多,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领袖躬身入局,为解决社会痛点问题持续发挥自身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风向、新的实践、新的话题、新的争议不断涌现。互联网公益月报基于对行业的观察和理解,以月为单位,为互联网公益在当下的发展,留下一份可供回望与后视的记录。
整理、撰文 丨 周维
图片来源 丨 各机构官网
值班编辑 丨 邱宇
欢迎后台留言或邮件分享更多互联网公益线索 zhouwei@chinanews.com"> zhouwei@chinanews.com
企业ESG观察,敬请关注《中国慈善家》每月月初出品的《ESG观察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