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4-10-08
中国慈善家 · 2024-10-08
01
2022年10月底,前媒体记者李颖迪从北京出发,辗转来到了鹤岗。
她此行的目的不是买房,而是观察那些在鹤岗买房躺平的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起初我只是好奇年轻人为什么不工作、不社交、不恋爱,但后来,我的好奇逐渐转变为另一种好奇:人将会为自己选择何种生活?”
翻译一下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在鹤岗躺平,躺平以后是否可持续,是否后悔?
李颖迪走访的地方其实远不止鹤岗,还有万宁、燕郊、鹤壁、乳山,她起初甚至想避开鹤岗这个被过度关注的地方,但走来走去,她还是来到了鹤岗。
“下午3点,太阳落下,城市就陷入沉寂。这里似乎天然适合过上穴居的生活”,对于躺平而言,鹤岗似乎真的是“天选之城”,正是因为有了鹤岗的几个月生活,才有了李颖迪这本书——《逃走的人》。
这本书的大半篇幅,都有关鹤岗,有关“逃”到鹤岗的年轻人。
目力所及,这本书也是自鹤岗走红以来,对鹤岗年轻人观察最细致、最深入的一次记录。几乎没有人能像李颖迪一样,为了“体验生活”在鹤岗住上几个月,身体力行的“把自己作为方法”。
02
刚到鹤岗时,李颖迪可能还没想到能写出这本书。
她一度可能真的爱上了鹤岗的生活,甚至也动过买房的念头,“买套房子,在此停留更长一段时间也不错”。她看过不止一套房子,售价三万、四万的都有。
最接近买房的那一刻,李颖迪对中介说,“可能明天我就在鹤岗买房了“。
最终,李颖迪没下定买房的决心,除了谋生的考虑外,她开始“有些怀念在北京的生活”了。
李颖迪在鹤岗认识了不少“逃走的人”。这些人,有的是重度社恐,可以离群索居几个月,平日里连大门都不出,终日靠游戏打发时间,为了与李颖迪见一次,他们都需要做一段时间心理建设;有些人似乎也没那么社恐,喝酒、约饭、玩剧本杀。
但在作者的记录中,这些人几乎都有一个共性:他们或许原本性格各有各的孤僻,但过往的生活经历都给他们留下了心理阴影甚至创伤,驱使他们“逃走”。
所谓生活经历,有些有关原生家庭,有些有关工作。
除了李颖迪之外,很少有人是“莫名其妙”来到鹤岗的。当然,李颖迪也不能说是莫名其妙,她是带着好奇心来的,而其他人几乎都是带着伤痛来的。
有一位泸州的女生王荔(书中人名基本都为化名),“在家的时候,我妈每天骂我”,“我从小排斥婚姻,就是因为我妈太辛苦了。我从小看到妈妈辛苦到大,没有一天是休息的……我妈想要我走那条老路,我坚决不走”。
还有一位来自常州的女生林雯,做过厨师、婚礼司仪副手、连锁酒店前台、淘宝的刷单主持,“上升太难,她想力所能及的过好点”。
还有一位来自宁夏的男生,他曾在当地银行做柜员,“每天都要开着车走同一路线。有一天他在等红灯,他想,难道要在这里等一辈子的红灯”。
低欲望、低消费、死宅、不婚不育、非必要不社交、非必要不工作……这是他们的群像,作者说得更为文艺,“这些选择来到鹤岗的人停了下来,像是进入一种生活实验,实验品则是他们自己”。
作者:李颖迪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7月
03
这些人不是没有奋斗过,恰恰相反,他们很多人所经历的人生波折要多于普通人。只是有一天,他们发现,人生的螺丝再也无法拧紧了。
必须逃走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也是身体给他们发出的一种警报。再不走,或许这个人就抑郁了,或者抑郁就加重了。
坦白说,至少从李颖迪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她笔下的这些年轻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情绪问题,记录的基调始终为若隐若现的抑郁感所笼罩。
你要真正读懂这本书,真正接受鹤岗现象,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你不能把抑郁作为一个贬义词,正如你也不能把“社恐”作为一个贬义词。
抑郁和社恐,都不是贬义词,当然也不是褒义词,就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
这些“逃走的人”,他们也食人间烟火。
他们为什么选择鹤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鹤岗的房价便宜,他们可以在鹤岗买房。
他们几乎都是自食其力,一个真正的社恐是有自尊的,怎么可以容许自己陷入被催债的窘境呢?
他们也不是真的不工作。有人是带着积蓄来鹤岗的,省吃俭用可以撑上几年;有人在鹤岗开小店炸串,满足于一天只接到四五单,从不刷单、刷好评、冲流量;有人开设了搬运漫画的公众号和微博,有三四十万粉丝;还有人在鹤岗打零工、维修电器、搬家,什么活都接。
他们甚至也热爱网购,只是比一般人更节省,”月卡、优惠券、抽奖、摇钱树、免单、秒杀,这些词语构筑了他的生活”。
他们只是比普通人更加注重work-life balance,仅仅将工作作为躺平的手段,用少少的工作支撑少少的消费。赚多少,就花多少;花完,再去打工。
没有网贷或其他债务,可以自食其力,还有自己的房子,这样的生活,应当比相当一部分家庭背景一般的年轻人过得都好吧。
04
在很多人看来,这甚至可以视作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看这本书时,我有些时候甚至很真诚地羡慕他们,但看完之后,我仔细想了一会,还是生出了不少忧虑。
我想,我这种“忧虑”即使有爹味的成分,含量也不会很高。我并不在乎“逃走”(躺平)对整个社会有没有什么影响,这么思考问题就是典型的爹味;我只是操心,他们这种生活是否可以长期延续下去。
我打算凌乱地、没有体系地讨论这个问题。
从书中的记录看,因为工作方式所限,他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医保。年轻的时候当然影响不大,但既然他们是打算长期在鹤岗住下去的,到了中年、老年,生病的概率增多了,他们该如何应对?
书中有一个细节是,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几乎都没有交东北式的“取暖费”,靠多穿衣服多加被子硬扛冬日的刺骨寒冷。年轻的时候这或许不是一个问题,但到了中年、老年,硬扛不住了怎么办?
有些人来到鹤岗时,是带着积蓄来的,依靠理财收入(存款利息)过活,这甚至可以定义为一种“低水平的财务自由”。
但现在的一个新情况是,理财的无风险利率正在飞速下行中,余额宝和微信零钱通的年收益率早就金额“1”时代,未来跌到零点几也毫不奇怪。
“通缩”大体上对躺平是有利的,东西变便宜了呗,但既然放水的闸门已经打开,一旦进入通胀时代,物价也可能进入上升周期,这就意味着“依靠利息躺平”将会两边被打脸:一边是利息收入下行,一边是物价上升。
有人说,牛市来了,不是可以炒股么?对于鹤岗躺平族这种几乎没有稳定收入的人群而言,一旦炒股失利,将直接宣告躺平生活的终结。
以上的讨论基本紧扣财务问题展开,还有一个更残酷的角度。
以上曾提到过,不少来到鹤岗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抑郁情绪。脱离了紧张的工作,远离了令他们厌烦的人际交往,有可能会缓解他们的情绪问题。
但是,如果这种抑郁是“器质性”的呢,或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呢?离群索居,真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么?
未必。
在鹤岗,李颖迪交了一位叫王荔的朋友,从表面上看,她甚至是李颖迪在鹤岗社交圈里相对最不社恐的一个人,又是组织酒局,又是组织剧本杀 。
因为创办了搬运漫画的公众号和微博,王荔的经济状况也相对不错,还四处去旅行。
但就是这位看上去情绪相对正常的王荔,最后一个人死在了鹤岗的房子里,死因很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当看完王荔之死,这本书对我而言就结束了。我完全没有想到,这本看似展现一种松弛感生活方式的书,竟然在末尾进入了一种悬疑模式,我几乎是上气不接下气的,读完了这个部分。
很紧张,也很压抑。
正是王荔之死,让我决定向朋友推荐这本书,这个部分让这本书直接提升了一个层次;但也正是王荔之死,让我对“逃走的人”,不再持有那种自欺欺人的乐观主义情绪。
当然,日子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完全有权利选择怎么过下去。更何况,他们可能本来就没有太多选择。
我只是,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
(作者系作家,著有《弃长安》《入关》《崖山》等)
作者:张明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