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家
《中国慈善家》2024年度人物 丨刘永好:做光彩的事

中国慈善家 · 2025-02-19

企业家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时不时还要仰头看天。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每个慈善家的慈善事业都从一个故事开始。

1993年,刘永好坐绿皮火车去云南,路过四川凉山州的西昌站,车停了半个多小时,他看到了一群背着竹篓的小孩。天气很热,孩子们穿着裤衩打个赤脚,晒得黑黑的,在车站掏煤渣。

这个场景刺痛了刘永好。那个时候,他刚刚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企业也在蒸蒸日上。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和先富起来的人,看到经济发展之下,依然有凉山州这样的老少边穷地区,依然有不去上学去掏煤渣的孩子,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

这个故事,刘永好讲了很多年,他一直用这个故事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做慈善,为什么要扶助乡村。

创造、争取、拼搏

二十岁之前,贫穷是刘永好记忆中的底色。尽管出身在四川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刘家子女众多,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难以为继,刘永好三哥被送给别人抚养,缓解家里的负担。那时候,刘永好经常吃不饱饭,饿得口吐酸水,脚上连一双好鞋都没有,赤着脚到处跑。

青少年时期的刘永好。
青少年时期的刘永好。

虽然家里穷,但父亲仍坚持让孩子们读书,以知识改变命运。兄弟四人通过学习,端上“铁饭碗”,吃上了“公家饭”。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刘氏兄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习惯,这让他们对于政策和形势有着更敏锐的嗅觉,也有更大的视野和格局。

“当你穷的时候,你会努力去创造,去争取,去拼搏。”刘永好在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说,也正是如此,刘氏兄弟尽管有了稳定的工作,依然不甘于“躺平”。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他们带来了求变的机遇。

1982年,兄弟四人相继辞去公职,筹集1000元,在四川新津县古家村创办了育新良种场。当过老师的刘永好,脑子活且善于沟通,负责销售环节。从养鸡到养鹌鹑,兄弟四人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鹌鹑大王,也带动了周围的农户养鹌鹑,一时间,新津几乎家家户户养鹌鹑,成为全国最大的鹌鹑之都。

刘氏兄弟开始转向其他赛道,一次去深圳出差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了国际饲料巨头正大集团,也看到了饲料背后的市场和商机,果断转型。1986年,刘氏兄弟创办专门研究饲料的希望科学研究所。两年后,“希望”饲料试验成功。

从鹌鹑到饲料,从农产品到食品,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刘氏兄弟四人也有了不同的关注点。1992年,希望集团注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集团,兄弟四人在集团各自负责不同的主营业务,产权逐渐明晰。因刘永好擅长处理各种关系,集团对外事务大部分由他出面。

刘永好兄弟四人早期创建的育新良种场。
刘永好兄弟四人早期创建的育新良种场。

1993年,刘永好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1月当选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这是非公有制经济代表首次出任这一职务。第一年履职,他就针对企业贷款难的痛点,联合一批工商界人士发起成立中国民生银行的提案,得到中央的支持。1996年,中国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正式组成。刘永好担任副董事长。

1995年,兄弟四人和平分家:老大刘永言主要从事电子工业、老三刘永美从事房地产,依然坚守农业这一主业的老二刘永行、老四刘永好则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分区料理”。刘永行主持“东方希望”,将队伍带去了上海,刘永好坐镇“南方希望”,也就是后来的新希望集团,将公司从新津搬去了成都。这一消息直到1998年新希望上市才公开。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刘永好亲历了90年代初姓社姓资大讨论,也赶上了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的新浪潮,这让他对于民企定位和责任,对于政商关系,有着更为清醒的认知。他曾在采访中表示,企业家有组织能力、有号召能力,能带领一帮人生产某些产品,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创造价值、解决就业、多交税收。在不同的时代,企业家精神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坚定投资理念、坚定信心、解决就业;在调整期,在国家出现困难的时候,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就是要走在前列,企业家群体敢于迎头而上。

他认为,企业家要有领导能力,要脚踏实地、埋头拉车。同时,企业家还必须抬头看路、仰头看天,看国际风云的变幻,看大的政策、看行业的变化。当民营企业家能把“埋头拉车”和“抬头看路”,以及时不时“仰头看天”结合起来的时候,企业就能做好,做长远。

也正是有着这样的视野和格局,在市场竞争中,他留有余地,即使价格战打到白热化,也依然视竞争对手为老师,保持着较好的沟通;在内部管理中,他宽严并济,制定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用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凝聚人心;在国家战略中,他紧跟大势,立足农业主业,辐射带动上下游,为国家扶贫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新希望集团成为民企常青树,刘永好也在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长期担任职务,为民企代言,为三农发声。

民营企业的光彩

1994年,当刘永好联合其他9位民营企业家发起《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倡议时,他或许没想到,这项事业一做就是30年。

之所以叫光彩,一是因为当时姓社姓资大讨论刚刚结束不久,社会上对于民营企业还有一些偏见,“我们认为,做民营企业是光彩的,是党的领导下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我们民营企业家响应党的号召,做一些扶贫的事业更是光彩。有着这两个光彩,最后我们扶贫的事业就取名为光彩事业。”刘永好向《中国慈善家》回忆道。

1994年,刘永好联合9位民营企业家发起扶贫的光彩事业。
1994年,刘永好联合9位民营企业家发起扶贫的光彩事业。

扶贫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躬身入局的信念。对贫穷有着深切体验,且长期深耕农业的刘永好明白,农村需要的不是输血式扶贫,而是造血式扶贫。企业家不仅要出钱出力,还要利用当地资源,创造投资机会,带动就业,更重要的是,为这些比较封闭落后的贫困地区带去市场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创业的观念。

作为光彩扶贫事业的首倡者,刘永好自然是要做出表率。1994年,新希望投资1500万元,在四川凉山建起了光彩事业的第一家工厂——西昌希望饲料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仅用了63天,一直到现在,工厂还在运行,带动无数农户通过农业养殖来增收。像这样由新希望自己投资兴建的扶贫工厂,在全国有150多家,带动了6万余人就业,投资超50亿元,直接捐赠达10亿元。

“30年来民营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到老少边穷地区去投资去发展,因地制宜去做种植业,去做养殖业,去做食品加工业,去做矿业的开采,去做乡村的建设等等,而这些事往往具有帮扶的作用和带动的作用。”刘永好举了个例子,比如凉山州山多温差大,适宜种植花椒,于是光彩扶贫事业就帮助当地种花椒树。但花椒种多了,销售又成了问题,于是新希望集团就组织开展花椒的深加工体系,联合当地的农民创业,下属的四川川娃子食品有限公司,将四川产的花椒、辣椒通过一种传统的方式和现代的加工方法,制成了烧椒酱、火锅底料,深受年轻人喜爱,一个单品销售了上亿份,“我觉得这就是光彩扶贫事业的一个具体体现”。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的成就,光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大战略,我们认为乡村要振兴,农民收入要提升,要把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缩小,要让我们广大的农民朋友跟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这一次,刘永好又联合10位民营企业家,发出了《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的倡议。提出“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的新计划,号召民营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教则教,将这些优势带到乡村振兴的体系中。“中国经济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准要提高,农村是一个相对的短板,我们必须补上。”刘永好说。

新希望集团提出用五年时间做五件事助力乡村振兴,简称“五五工程”,即:五年要投资500亿,振兴乡村产业;新增5万就业岗位,带动大学生、农民等农业从业者就业;再公益培训5万绿领新农人,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服务5万涉农主体,帮扶农户及中小微企业成长;建设5个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化乡村振兴样板。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好的带头人,‘村长’强则农村强。”在培训10万新农人的过程中,刘永好意识到需要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村主任、村支书们这些基层带头人身上,提出组织基层干部进行为期一周的线下学习和为期两年的线上交流沟通、培训、学习,把好的做法、品种、技术推广到更多的村子里。同时也让村长们结成对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比如海南气候温暖,可以种植冬繁水稻,黑龙江冰雪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滑雪旅游,双方的村长如果结成对子,可以夏天去黑龙江,冬天去海南,实现优势互补。

本着这样的理念,2021年,新希望集团联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起乡村振兴“村长班”公益培训项目,旨在培养一批了解市场、懂管理、懂融资、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基层管理者。如今,新希望已经连续办了四届“村长班”,全国有超3000名“村长”报名参与选拔,超400名学员顺利毕业,影响辐射村落超3000个。

刘永好亲自去给村长们上课,他自己也有很大收获。“我们印象中村长、村支书一般年纪都比较大,但是我发现这几年报名我们项目的村长、村支书绝大多数都是30岁到50岁的中青年,他们多是外出务工赚了些钱回乡创业的人,很有想法,还有很多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年轻、有活力、有干劲。我相信,我们国家农村的基层组织稳了、发展了、富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就发展了。”刘永好说。

铆定长期价值

尽管已经73岁了,刘永好依然身形挺拔,走路带风,一群年轻人跟着他,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的脚步。

他将自己的年轻态归功于做了“光彩的事业”,“一般人到了我这个年纪,都忙着打麻将,有的住进了敬老院,但是我觉得通过参与万企兴万村的活动,通过光彩事业活动,我身体更好了,更快乐了。”

2017年11月2日,北京,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图/IC
2017年11月2日,北京,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图/IC

2013年,刘永好将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交给女儿刘畅,彼时,外界对于这个时尚的女孩能否顺利接班充满了怀疑。在实行了三年“双董事长”制的过渡期后,刘永好逐渐淡出上市公司的管理,由女儿独当一面。

刘永好在各种场合毫不吝惜地夸赞女儿,尤其是女儿在2020年亚布力论坛上提到的“做农业需要长期主义”的理念。作为父亲,他很高兴地看到,以刘畅为核心的新希望管理团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具战略、长期和担当。“更重要的是她的思维和她的布局。她正在带领一帮人做创新、做变革。在她背后,是2000多个30岁上下的中层以上管理者的成长和进步,她有这些观点和布局,实际是新希望一个群体、一个体系的进步。”

这些年,刘永好去办公室的次数渐渐变少,公司的管理已经大部分交给了刘畅和被他称为“年轻人”的管理层,这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放在长线的战略思考上。

慈善事业和企业社会责任将如何延续,实现长期价值?对此,刘永好认为,首先要让企二代、企三代很早就深入企业内部,从基层工种做起,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将作出卓越贡献、优秀的年轻民营企业家纳入国家高规格表彰体系,树立模范典型,像爱护科学家一样爱护他们,让他们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认可。

他就是这么做的。2002年,22岁的刘畅隐姓埋名,在新希望做了两年的基层工作,才正式站到了台前。

父辈的耳濡目染加上在海外留学的经历,让刘畅早早就参与公益,对公益也有了自己的理解。2018年11月,刘永好和妻子李巍,女儿刘畅,共同发起成立了四川省绿领公益慈善基金会。2021年5月,基金会正式更名为四川省永好公益慈善基金会,持续资助与实施“乡村振兴五五工程”“希愿计划”“希苗计划”“希望有你”等项目。进入乡村振兴新时期,基金会又发起了“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计划”“乡村振兴‘村长班’”等乡村人才培育项目,致力于为乡村振兴解题破题。

2024年9月,永好基金会启动了首个永好公益月,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公益行动,带动更多的部门和员工加入到公益慈善之中。

这也正印证了刘永好对于公益的理念:公益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一起做很多;不是一家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更大可能地调动更多企业参与进来,“聚沙成塔”。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第一书记、会长宫蒲光为刘永好颁发《中国慈善家》2024年度人物纪念证书。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第一书记、会长宫蒲光为刘永好颁发《中国慈善家》2024年度人物纪念证书。

 

对话刘永好

越做越光彩

《中国慈善家》:作为光彩事业的首倡者,你如何评价这三十年的工作?

刘永好:这30年来,民营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到老少边穷地区去投资、去发展,因地制宜做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矿业等等,起到了帮扶的作用和带动的作用。这种以“造血”为主的光彩扶贫事业,在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组织推动和促进下,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参与慈善事业或者扶贫济困事业的一个重要平台。

30年来,数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他们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生产优势、产品优势和农民现状开展扶贫,光彩事业已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中国的老少边穷地区,深入到需要帮助和需要发展的区域。在光彩这面旗帜下,众多民营企业干出了成效,干出了信心,也干出了斗志。

30年来,一大批光彩事业积极的实践者和组织者受到表彰。从中央到地方,也组建了光彩事业促进委员会,推动光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认为,光彩事业不仅为扶贫攻坚作出应有的贡献,还为我们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找到一条很好的路径——通过扶贫攻坚,通过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体系中去,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在国家脱贫攻坚大战略中,民营企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光彩人就是其中最有力的一支生力军。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在海上,还是在困难时期,或是突发事件中,都有我们光彩人的身影,都有这些能打仗、会战斗、有责任、有担当的民营企业家在行动,我为此感到骄傲。

《中国慈善家》:你对光彩事业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许?

刘永好:在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时候,国家转到乡村振兴的行动,我们又有10位民营企业家在北京发起了《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的倡议,当然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光彩扶贫事业在新形势下的延续,用我们民营企业的优势,我们光彩形成的组织力量的优势,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我们希望超过万家民营企业帮助超过万家乡村实现新的发展,这是我们的重要目标,也是光彩事业在新形势下的新举措。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我们民营企业的信心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持续做好光彩事业,怎么做到万企兴万村、万企帮万村,这对我们是一个考验。我是川商总会的会长,我就跟四川的企业家讲,要发挥我们川人的优势,勤奋有韧性,实实在在把自己的事做好,同时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我也建议更多在外地的企业家返乡投资,这是一个具体的行动。

《中国慈善家》:管理企业和做公益慈善事业,你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

刘永好:我今年73岁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已经交给了年轻人,包括我女儿。他们更年轻,学历高,见的世面也更多,企业在他们手上应该管得更好。而我就有了更多时间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特别是光彩事业的活动,我参与得更多了,我们乡村振兴村长班的第一课,每次都是我来给他们讲。我会用一两个小时来讲讲我对乡村振兴的看法和体会,讲讲村长村支书们如何发挥当地的优势,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儿,等等。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也想了解企业家们是怎么做的,从而也进行一些有机的连接。就比如这次村长班里有个凉山州的村长,他们村种有花椒,我就想着他们和我们的“川娃子”体系之间应该能够对接上,于是我就把川娃子的总经理介绍给他们。

《中国慈善家》:2018年你发起成立了公益慈善基金会,你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做些什么事情?

刘永好:我们成立了永好公益慈善基金会,主要是做一些慈善项目。光彩扶贫事业和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一些项目,包括我们的乡村振兴村长班,也都是由基金会来组织。

此外,乡村振兴五五工程项目,有的是集团在做,有的是我们联系其他企业共同来做,而我更多的是做一些沟通、协调和联动工作。我是川商总会会长,川商在抗战时期能战斗,和平时期能建设,加上我们四川人勤奋努力,我们有300多万个川商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那么我们基金会通过做一些组织工作,希望大家能够以热情回馈家乡,回乡做一些投资和发展。

我还是光彩事业促进会的荣誉副会长,也能在全国发挥我的一些影响力和沟通能力。有人说我是农民朋友的代表,我从事农产业四五十年了,算是个老农人了,所以对农村、农民相对比较了解。我一方面联系农民朋友,另一方面联系城市,把市场的开拓和农村的发展,科技的导入和现代农业的理念,以及我们的组织体系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事。

 

 

评语

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既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他诠释了何为企业家精神,白手起家,勤劳致富,缔造了一个农牧业龙头企业。他用行动书写了“达则兼济天下”,以赤子之心倡议发起中国光彩事业,扶贫攻坚、振兴乡村,并带动了众多企业参与产业扶贫。他说,企业家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时不时还要仰头看天。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光彩精神,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感言

我创业40多年,得过很多奖,但是我觉得今天这个奖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这是对光彩扶贫事业的褒奖,所以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

30年前,我们10位民营企业家发出承诺,我们这些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应该用我们的优势、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资金,为社会、特别是为扶贫攻坚作一些贡献。我们提出,要用一种“造血”式的方式来扶贫。

一晃30年过去了,在中央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推动和肯定下,我们光彩事业做出了成果,数以百万计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为国家的扶贫攻坚事业作出了贡献,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还得到了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的肯定和支持,我觉得我们这件事做对了。

我们企业要发展,企业家的信心更要提升。国家出台了许多对民营企业扶持、推动、支持的政策,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在我们民营企业共同努力下,在中国14亿人巨大的市场格局下,我们更加有信心。这种信心,包括对公司发展的信心,对慈善事业的信心,和我们乡村振兴的信心!

作者:贺斌

人像摄影:MORExJOLI Studio

拍摄统筹:肖盼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5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