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家 · 2025-06-17
中国慈善家 · 2025-06-17
6月11日,教育部发布公示,拟同意建设10所本科高等学校,浙江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位列其中。这所由韦尔股份董事长、“中国芯片首富”虞仁荣捐建的大学,从“出生”开始就受到关注。
这所学校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省市共同建设,是多方通力合作、寄予厚望的一次试验。虞仁荣更是在2020年决意建设这所学校时,便许下豪捐200亿元的承诺。在那之后,他又多次追加了捐赠。
捐建大学成为“首善”
虞仁荣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一个小渔村,是“教育改变人生”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当地重点学校镇海中学,之后又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清华无线电系学习,就读的是大名鼎鼎的无线通信系85级EE85班,后来许多芯片、半导体行业的大企业家都出自这个班级。
大学毕业后,虞仁荣先是进入浪潮集团担任工程师,不久后又主动辞去这份工作,在1992年加入香港龙跃电子北京办事处任销售经理。1998年,虞仁荣开始创业,先是创办北京华清兴昌科贸有限公司,把之前积累的分销经验做成自己的产业线,迅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身为科班出身的科研人才,虞仁荣深知掌握技术和研发核心对于一家公司的重要性。于是,他在2007年创办了韦尔半导体公司,开始自行研究设计半导体产品。此后韦尔的发展一路长虹,尤其是2019年完成对世界第三大CMOS传感器企业豪威科技的收购,使其一跃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芯片龙头企业。
说起虞仁荣办大学的初心起源,可以追溯到虞仁荣读大学的时候,那时他便和朋友玩笑般地提起过,想要开一所自己的大学。2020年7月,已经功成名就的虞仁荣,和在投资界风生水起的清华校友陈大同一起回到镇海区考察。在这次旅途中,他再次萌生了办大学的想法。
虞仁荣是宁波人,他的乡邻当中,有不少企业家以慈善的方式回馈家乡,其中包括影视业大亨邵逸夫,还有“船王”包玉刚等。包玉刚和虞仁荣出生在同一个村子,他捐赠2000万美元建成了宁波大学,成就了宁波慈善家捐赠教育的一段佳话。虞仁荣捐资兴建大学,则是这段佳话的一个延续。
2020年,虞仁荣宣布捐赠200亿元办大学。次年11月,他又追加捐赠100亿元。2024年的胡润慈善榜,虞仁荣凭借35亿的捐赠金额,登上中国慈善捐赠榜榜首。一年里,他分三次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了共计5000万股韦尔股份的股票。
“AI、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太快。那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办一所大学,培养一些年轻人迎接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最重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在镇海中学的分享中,他这样阐述自己的办学梦。
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规划校园、搭建大楼的“骨架”之后,对于一所新生的大学,最重要的问题是,它将拥有怎样的“灵魂”?换一句话说,捐出如此多的善款,虞仁荣想建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和公立大学追求综合性的目标不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作为慈善家捐建的民办大学,把科研与教学路线设定得更精细、更垂直。
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官网首页中,这个大学把自己定位为“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研究方向上,注重基础研究、突出前沿交叉、强化工程技术,形成以理学、工学、信息、商科为主,兼具特色人文社科的学科体系,以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人才。
在今年通过教育部审批、开始招收本科生之前,自2022开始,东方理工已经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同招收联合培养博士生共243人。而新开设的本科学段,将分为数理基础科学、智能制造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进行招生,并实行“通识教育+专业培养+科研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学校规划,十年内在校生将达到10000人,本硕博比例为4:3:3。
目前大学也拥有一支比较充实的师资队伍,已聘用独立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能够独立领导科研团队的核心研究者)97人,其中包括国内外院士15人、国家级人才51人、国际学术机构会士23人。今年4月,在特朗普政府持续向在美国际学者施加压力的背景下,旅美学者、曾任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教授的陈敏,宣布加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担任全职教授,引起了不少关注。
虞仁荣请来的校长,是曾经出任北京大学力学院创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陈十一院士。在2023年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陈十一曾谈及东方理工的办学思路: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方向进行学科布局,并和宁波当地的制造业与信息产业进行结合。相比起偏向理论研究,这所大学将更加注重实践与成果转化,希望实实在在地推动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落地。
陈十一还特别提到办学“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对东方理工而言,几乎一切都是从零出发,唯一不是零基础的是什么?就是宁波的产业,因此我们先从有基础的学科做起。”宁波是工业大市,近年新兴产业和新科技企业更是发展蓬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突破8800家。整个浙江省所积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力量也在近一年内成为全国龙头,受到高度关注。这些都为东方理工实现接入“产学研”链条的目标,提供了宝贵的腹地。
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通过。十九大报告随后也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民办教育的明确要求。借政策的东风,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的步伐不断加快,马云创办湖畔大学,陈一丹捐资助力武汉学院,施一公领衔兴办西湖大学,曹德旺亲手打造福耀科技大学……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投身教育,捐出大额善款,努力探索更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
但对于社会力量主导的高校而言,如何能够打出招牌,在人才录取的激烈竞争中突围,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他们共同面临的挑战。而对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而言,选择民办大学能否在某种程度上保障孩子的未来,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今年,东方理工初次招收本科生,目前校方还未公布具体的招生简章与奖助政策,招生情况也有待于观察。但从同处一省的、同样也是社会力量创办的西湖大学历年招生情况来看,社会已经对“小而精”的民办大学有了一定的认可度。2024年,西湖大学的高三、高二生录取分数线分别达666、635,且有多位超过700分的考生选择就读这所学校。今年,西湖大学首次宣布将招生范围从先前的浙江一省延展至上海、江苏、河南、广东、重庆,且专业增加至八个。
可持续性筹资是一大挑战
有不少观察家认为,慈善家办大学,更多是出于情怀不遗余力地出钱出资源,但建设一所大学除了资金还需要专业。在当代中国,慈善家办大学仍在探索阶段,并没有成功案例可借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去摸索。
也有人以美国为例,认为相对于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在招聘教授、学术规划、招收学生范围及学费标准、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独立性,也为校园内的师生提供了更自主、灵活的学术研究空间。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美国排名前二十的学校,相当一部分都是私立大学。
在我国广泛存在优质公立大学的背景下,由慈善家兴办、政府共同支持的大学,或许可以通过更灵活的办学模式,为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良好的补充。
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主任杨维东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曹德旺、虞仁荣等实业家,慷慨投入百亿元以上的资金,“一步到位”地为新学校的前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这就已经让很多公立大学羡慕了。”
杨维东认为,慈善家办大学确实在资金供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如果一间民办大学希望长期高质量地运营,多渠道募款以及资金的可持续性供给,将会是一个巨大挑战。如在美国,历史悠久的私立大学也是如此,它们仍然通过科研项目、学生补助等方式接受来自政府的支持,但大部分经费还是来自于美国社会民间的捐赠及其投资收益。如果想要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顶尖学府,拥有专业募款能力强大的团队将会是一个必要条件。
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筹建过程中,虞仁荣搭建了两个基金会:一是2020年10月成立的虞仁荣教育基金会,作为大学的举办主体;二是成立于2023年6月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负责联络社会各界,争取更多的募款与支持。
目前,与福耀科技大学类似,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资金,仍主要来自核心捐赠人虞仁荣的捐赠。杨维东表示,这种模式短期内不会出现筹款压力,慈善家持续稳定的追加捐赠,便是最大的优势,不过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隐忧,如企业自身经营的波动,可能会影响某一时期对于大学资金的投入。另外,长期由单一捐赠人对大学进行支持,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所大学不太需要社会力量的捐助。
“从‘单一供给’到‘众人拾柴’,或许是这所新大学在筹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杨维东说。
他建议,可以完善学校管理参与机制,通过理事会、校董会等平台,以多种方式调动高净值人群更多地参与学校事务。同时,适度淡化单一捐赠者的形象,讲好大学自身的故事,打造几个创始捐赠人之外的捐赠样板。此外,还可以缩小筹资颗粒度,通过冠名等回馈形式,在特定学科或领域形成特区,更好地吸引其他捐赠人加入并主导某项进程,在捐赠方面将“一枝独秀”升级为“满园春色”。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推动实施,慈善家办大学的案例越来越多。今年1月,一度登顶中国首富的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也表示要捐出400亿元,办一所新的大学。可见,慈善家参与教育的意愿高涨,投入的善款也越来越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用企业家精神去探索并推动变革,打造更多元化、更丰富的教育广厦,令人期待。
作者:龚怡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宁波理工大学官网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