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2023》正式发布

中国慈善家 · 2024-03-20

《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2023》封面
《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2023》封面

  近日,《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2023》正式发布,由《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编著的年度报告包括《样本慈善家影响力观察报告》、《技术公益影响力研究》、《慈善家办大学》三部专题报告,总计31万字。

  影响力慈善研究院公众号将陆续发布报告精华内容。少量纸质版报告供专业人士登记领取,信息登记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中国慈善家》是中国新闻社主管、《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央媒体系中唯一的公益慈善领域专业媒体。《中国慈善家》杂志于2022年3月成立“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旨在倡导“影响力慈善”——即以成果为导向,对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起到关键作用的慈善方法论、实践论。研究院专注于案例研究,每年发布《影响力慈善研究报告》,打造研究+传播+实践三位一体的媒体智库。

  以下为2023年度三部专题报告的主要看点与关键洞察。

  科技新善占据主力,股权捐赠风起云涌

  2022年,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深入观察并研究了34位样本慈善家过去十年的慈善行为与成果,并发布了首份《34位样本慈善家年度观察报告》(点这里获取去年报告详细内容)。

  《样本慈善家观察报告2022-2023》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中的“募投管退”概念,推出影响力慈善实践模型,构建了包括4大环节、15个核心要素、44项关键信息、60条研究问题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对样本慈善家2022年至2023年的慈善行为和慈善成果新趋势进行了更新。

影响力慈善实践模型分析框架图
影响力慈善实践模型分析框架图

  报告发现,受全球总体经济环境形势严峻的影响,2022年34位样本慈善家关联的38家基金会的公益支出与上年同比下降了26%,但79%的样本慈善家的慈善事业仍呈现稳步推进的发展态势,“进取”和“坚持”成为关键词。29%的样本慈善家进行了慈善事业的代际传承安排——慈善家二代进入父辈创办的基金会,参与慈善事业和机构治理。

样本慈善家关联38家基金会数据(2012-2022)
样本慈善家关联38家基金会数据(2012-2022)
34位样本慈善家的四种类型
34位样本慈善家的四种类型

  总体来看,过去两年慈善家们的行动呈现两大亮点。

  亮点一,科技新善在慈善舞台占据主力。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型慈善家表现亮眼,雷军、王兴、虞仁荣、邵根伙、秦英林等样本慈善家进入观察视野。捐赠大学与资助科研成为慈善家大额捐赠的主流方向。

  统计显示,50%的样本慈善家向大学捐款;54%的股权捐赠案例是捐给大学基金会;2023年12%的亿元以上大额捐赠用于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同时,技术与公益双向奔赴,激发社会创新,赋能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亮点二,股权捐赠颇受企业家青睐。报告对2006年至2023年42位中国企业家(企业创始人或持股高管、投资人)开展的48例股权捐赠进行了统计分析。共涉及38家公司,其中上市公司33家。按捐赠时的股价和市值计算,捐赠总规模达2395亿元人民币。按公司行业分布,制造业领域的股权捐赠案例最多,达28例;互联网、新科技、新能源领域的股权捐赠市值规模最大,23例股权捐赠的市值总和占股权捐赠总规模的77.79%;

  从股权捐赠趋势看,48例股权捐赠的时间跨度不到20年,近4年已记录到33例,是前15年总和的两倍。

2005-2023年股权捐赠数量及市值
2005-2023年股权捐赠数量及市值

  从捐赠领域看,48例股权捐赠案例中,有30例直接投入到了教育领域,其中17例的捐赠对象为国内公办高校基金会,9例用于直接创办或支持民办非营利高校。

教育领域股权捐赠主要类型
教育领域股权捐赠主要类型

  报告就当前股权捐赠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三问:

  1、如何鼓励和支持境外上市公司的股权捐赠用于国内慈善事业?

  2、股权捐赠的相关税收优惠配套措施何时完善?

  3、公司股权、股票等非货币资产能否设立慈善信托?

  从“爱大学”到“办大学”,慈善家投身高教理想

  《慈善家办大学》专题案例研究报告以社会力量办大学中的“基金会办大学”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以企业家慈善捐赠为主要办学资金来源、以非营利性公益办学为目标、以基金会为办学主体的五所大学的案例:陈一丹支持的武汉学院,杨国强、杨惠妍创办的碧桂园职业学院,科学家与慈善家发起创办的西湖大学,曹德旺筹建的福耀科技大学和虞仁荣筹建的东方理工大学。

《慈善家办大学》案例概况
《慈善家办大学》案例概况

  本研究认为,基金会办大学的动机和终极目标在于办学过程中开展办学理念、筹资治理、管理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模式探索和机制创新,以期为社会力量助推高教改革发展贡献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慈善家办大学”的“办”不单是“创办”“开办”“举办”的短期行为,更涵盖“办”的过程,即从起始动机、办学现状直至未来走向,以及“办”大学的产出、成果和影响力。通过对五个案例的深入研究,报告发现,慈善家办大学有五大影响力特征:

  1、大学的发起人和举办者将个人慈善情怀与问题意识相融合,形成强烈的办学使命;

  2、大学的举办者和发起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制定、调适大学定位和办学宗旨,内外目标一致,使大学建设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3、作为大学发起人和举办者的慈善家,本质上都是社会创新家,识别机遇,制定战略,缔造大学精神,链接盘活社会资源;

  4、基金会从筹集办学经费的“蓄水池”升级为办学资源的“水库”,协调建立长期涵育大学的资源系统;

  5、发起人和基金会通过治理体系的建设,引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办大学,畅通大学与政府、企业、学术同行和社会公众的交流渠道,推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在对五所大学的办学过程、现状、产出、成果和影响力开展研究之外,报告还对中西方慈善家办大学的历史沿革和近代中国三个办学范例进行梳理,以期为当代慈善家办大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报告认为,用慈善捐赠资金、以基金会为主体、办一所民办非营利的高等教育院校,成为慈善家们实现教育慈善理想的终极形式。

  技术与公益双向奔赴,赋能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科技新善占据慈善舞台,技术与公益双向奔赴。《技术公益影响力研究》将技术公益定义为技术赋能社会问题的公益解决方案。报告从三个维度:创新性、多样性的技术维度,重大性、突破性的成果维度 ,多元性、慈善家相关性的机构维度,选择了十个案例开展技术公益研究。

  十个案例包括:腾讯、阿里、抖音、蚂蚁、滴滴、小米这六家互联网大厂,基因检测领军企业华大基因,脑机接口独角兽企业强脑科技,以及两家非营利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案例涉及的高新技术包括:声音适配算法、超级拟人技术、脑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公益领域覆盖残障支持、医疗保健创新、环境保护、母婴保护、出生缺陷防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乡村发展、妇女发展等领域。

《技术公益影响力研究》案例概况
《技术公益影响力研究》案例概况

  报告从技术公益的定义出发,按照影响力慈善的“成果-行为模式”方法论,遵循“技术公益理念-技术赋能模式-影响力行为模式-项目案例-社会问题-已有解决方案-创新解决方案-解决成果-成果预期”的分析框架,对十个案例开展了深入研究,得出六个关键洞察:

  1、技术公益的实践主体是高新技术企业,公益机构的从属地位有待突破;

  2、在技术公益实践领域,商业与公益慈善的边界已被打破,双向奔赴的中间地带正是社会创新的发源地;

  3、“普惠”是最突出的技术公益理念,科研人员最本源的恐惧是“技术没有人用,对世界没有任何影响”;

  4、技术公益如何实践?钱不是最重要的,只有技术也不够,第一、第二、第三部门的合作共创必不可少;

  5、技术公益高度依托于企业的员工志愿者动员机制;

  6、技术公益的退出机制策略尚待摸索。

  报告认为,技术公益的本质意义和实践共识,在于技术赋能公益事业能够提升解决方案的效果和效率,使之更为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在技术的加持下,公益慈善实现深远变革的影响力目标,未来可期。

撰文、制图|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