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在人类生存危机面前,这次大会要解决什么?

中国慈善家 · 2022-11-07

  2022年11月5日,埃及吉萨,夜晚的哈夫拉金字塔的灯光显示出“COP27”的字样。本届气候大会在埃及举办。

  11月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于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议程将持续两周时间,共有来自全世界的3万多名代表参会,其中包括100多位不同国家的领导人。

  在上届会议的末尾,与会各国终达成一致,“将以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为共同目标”。但据联合国上月末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标设立后,我们做得仍然不够。如不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全球将升温2.1-2.9摄氏度。

  在COP26将《巴黎协议》的细则商议基本完成后,本次会议将主题定为“共同落实(Together for Implementation)”,预计将集中转向如何实施各项细则的讨论。

  在南北博弈中寻求气候环境议题的国际互信与合作,是大会的主旋律。本次由非洲大陆国家埃及担任主席国,被看作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更大的发展中国家坚定立场、发出更大声音的契机。新冠疫情、经济下行、俄乌冲突、能源危机等给本届会议提出了更多挑战,如何在分歧中找到平衡点,是各方将持续面对的课题。

COP27在埃及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召开。

转向落实

  2011年11月13日晚7点50分,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马终于敲响木槌,宣布了近200个国家达成一致的联合公报。

  这是上届于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气候大会的结尾景象。会议延期了整整一天,才终于在最后时刻艰难取得共识。

  在最终的公报中,大会不得不弱化了部分表述作为妥协——如将“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改为了“逐步减少”,这引起了部分国家的不满。但谈判仍然取得了一些突破,并基本完成了为《巴黎协定》补充、完善细则的任务,如完成了协定第六条关于国际碳市场的运转规定。

  一个重要的共识是保留了“1.5℃”的可能性。《巴黎协定》中记录了“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并努力达成升温1.5℃以内”的目标。对于一些海岛国家来说,2℃的升温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已可能是致命的威胁,而对于另一些依赖煤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1.5℃并不是一个能轻易达成的数字。

  COP26重申了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的最终目标。“我们现在可以确定地说,我们为‘1.5℃’保留了存活的可能性,”夏尔马说,“但它的脉搏依然微弱。只有把承诺转化为快速的行动,它才能生存下来。”

  夏尔马的话实际上点出了本届气候大会的重点目标。沙姆沙伊赫的商讨,将从过往会议的细则商讨与确定,转向重点解决如何落实已敲定的条款的问题。

  在COP27的官网上,写明了本届会议的目标与愿景:寻求通过减少排放、加大适应力度和增加适当资金的流动来加速全球气候行动。减排主要对应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的气候雄心;重点关注已经出现的极端天气灾害,尤其对于防灾和修复能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如何采取措施帮助脆弱社区适应现状;资金包括气候融资体系,以及仍待兑现的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

  2021年8月16日,北极弗朗茨·约瑟夫群岛,一只北极熊正站在浮冰上。全球升温正威胁它们的生存。

  在今年的大会上,也将继续进行《巴黎协定》规定的“全球盘点”。本次盘点周期为2021-2023年,将评估全球在缓解、适应和落实三方面的进展,衡量目前进度与气候雄心的差距,并找出能够提速气候行动的手段。

  那么,过去一年,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已为解决气候问题做了哪些工作?

  我国在2021年10月发布了“1+N”框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文件,之后在低碳减排、工业、城乡建设、交通等领域陆续出台了绿色方案。另外,在去年9月21日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根据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发布的数据,这项决定每年将为全球减少85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美国则在今年8月12日通过了《降低通货膨胀法案》,承诺在未来十年内投入数千亿美元补贴清洁能源技术。美国曾承诺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50%-52%,但世界资源所对媒体表示,尽管强有力的法案出台,它仍然至多只能保证减排目标实现80%左右。

  欧盟方面则正在讨论出台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对从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的水泥、铝、化肥、钢铁等产品征税。但由于这项措施把气候问题与贸易领域强关联,可能对包括中美以及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多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在国际上仍有比较大争议。

  各国已经采取行动,但目前的行动方案仍然远远不够解决危机。各国目前的承诺将使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2019年减少7%,但对于控制气候升温不超过1.5℃的气候雄心,还远远不够。

  2016年4月22日,美国纽约,170多个国家领导人于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巴黎气候大会(COP21)上敲定的《巴黎协定》,它是如今全球气候行动的指导文件。

南北博弈

  “损失和损害”预计将成为COP27的焦点议题。今年夏天,非洲遭遇严重干旱,肯尼亚超4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而在同时段巴基斯坦遭遇暴雨洪涝灾害,至少400万英亩的农田被淹。2014至2020年期间,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已达到年均500亿美元,占GDP的0.4%。面对极端天气,遭受损失更多的是历史温室气体排放更小、全球变暖成因中占比少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为损失和损害提供相应资金,是解决气候问题中结构不平等的重要途径。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它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远远大于目前的统计数字,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为其气候损失买单,但是发达国家担心这会造成一个不可控的法律责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所长聘副教授、副所长滕飞告诉《中国慈善家》,“这次会议因为在非洲大陆举办,又加上今年的极端天气事件,损失损害会成为焦点性的问题。但是想取得突破,我觉得是非常困难的。”

  今年,巴基斯坦也担任发展中国家集团“G77与中国”的主席国。据英国《卫报》报道,巴基斯坦气候部长雪莉·雷曼强调了今年对此议题的全力争取:“今年发展中国家站在气候大会一线,将把损失和损害及适应气候灾难作为我们争论和谈判的核心,不会退让。”

  另一个焦点议题则是发达国家在2009年做出的承诺:到2020年,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2020年,这笔资金只兑现了833亿。COP26的最终公报中重申了这一问题,并敦促发达国家到2025年将气候资金“至少翻倍”。

  参加本次会议之前,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也公开呼吁,兑现气候资金承诺,并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在未来逐步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

  另外,近年来紧张的国际形势也为气候大会的谈判带来了更多隐患。自今年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最终引发了欧洲能源危机,且新冠疫情的持续也对国际合作形成严峻挑战。

  “地缘政治的因素正在慢慢进入到国际气候议题当中,”绿色和平全球资深政策顾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非政府组织观察员李硕表示,“这应该也是沙姆沙伊赫这个气候大会的一大挑战。”

  滕飞则表示,加强各国政治互信对于气候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解决气候变化和发展问题需要的是国际合作,而国际合作是建立在彼此互信的基础之上。如果未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增强互信,否则我们未来面临的可能是一个更加碎片化的世界。”

  尽管困难重重,但发达集团中已经有国家做出表率,释放了向好的信号。今年9月22日,丹麦承诺将拨款约1300万美元,为发展中国家因气候变化遭受的损失与损害提供帮助。这是世界首个承诺提供“损失和损害”气候资金的国家。

  2022年10月27日,巴基斯坦信德省,因洪灾而流离失所的民众乘船穿过洪水地区。

公益视角

  在国家代表团的谈判与博弈之外,各国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也是参与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

  今年6月,全球400多个非政府组织曾联名签署公开信,要求各国代表团重视损失和损害议题,确保将解决此问题的资金保留在COP27的议程上,“以确保本届气候大会取得有意义的成果”。

  中国也有多个基金会、环保组织和企业赴埃及参与本次气候大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发会”)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观察员机构,将派出5人团队参与沙姆沙伊赫的线下大会、边会及主题日会议,另有5人线上参会。

  绿发会近年比较关注土壤固碳参与气候变化的作用。2015年,法国发起“千分之四”国际倡议,旨在强调农业在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土壤固碳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以及关注。我国拥有广袤的农田,如果可以充分发挥土壤的固碳能力,那么也可以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绿发会气候变化工作组负责人王倩倩告诉《中国慈善家》。在今年的大会上,绿发会将分享即将推出的《农田土壤固碳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当季》团体标准,探讨土壤固碳以缓解气候变化的路径。

  万科公益基金会自2009年起持续参与气候大会,并在去年的格拉斯哥主办了中国企业馆。万科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谢晓慧向《中国慈善家》介绍,今年基金会也派出了两人团队及数名理事赴埃及参会,分别以废弃物管理和绿色社区为主题参与第一周的两场边会,并增加了支持中国角活动开展的资金。

  万科今年带到会上的一个主要案例,是基金会在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打造的“近零碳社区”,这也是2021年底深圳市建设的首批近零碳社区试点之一。

万科深圳大梅沙碳中和实验园区。

  社区有机垃圾处理做了多方面规划。园区内每天大约产生500公斤左右的厨余垃圾,一方面基金会会在前端宣传源头减量、减少食物浪费,另一方面在处理端建设了生物处理有机质系统,利用黑水虻分解垃圾,产生的粪便则成为优质化肥,实现有机质循环利用,大幅减少碳排放。

  基金会还在园区内建设了社区共建花园,园内的学生和各企业员工可以利用社区建设留下的建筑垃圾打造花园,并一起去耕种蔬菜、观赏植物、香草、热带植物等区域。基金会也利用花园和堆肥点,为学生们开展有机质循环等自然知识教育。

  “我们也研究了国内外一些已经做过的碳中和社区,大部分不是非常成功。原因是这个概念还很新,大家都在摸索,但是他们的摸索就促进了我们也往前走一点,如果每个人都往前走一点,进步就很大了。”谢晓慧告诉《中国慈善家》,“很多民众可能会觉得减碳是国家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规则制定之后,执行还是落在每一个个体上。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从社区的切口去试一试,这是我们想提倡的方法。”

  经历过越来越极端的酷暑和严寒、洪灾与干旱,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议题实际上与每一个人切身相关。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场气候变化危机,需要团结和努力,就如同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在开幕前的致辞中说的那样,“我深信 COP27 是一个在生存危机前展现团结的机会,只有协同行动、有效落实,才能一同克服威胁。”

  作者:龚怡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

京ICP备20230011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386

COPYRIGHT ©1999-2023 ZGC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